论当前农村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
On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陈富坤
Chen fukun
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Shiyan Tv University(education college) Shiyan,Hubei 442000
【摘 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全民共识。城市是社区的组合体,它所拥有的师资、资金、物质、观念等资源与农村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城市开展社区相对容易,见效也快。开展社区教育对农村而言相对困难,但恰恰又是农民的刚性需求。如何突破瓶颈,将城市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带到乡村,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教育,通过农村与社区教育的有效融合,实实在在地利用这个平台,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Abstract: Developing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public’s common knowledge currently. The city is the makeup of the communities and has great advantages with abundant teaching power,funds,materials and ideas comparing to the rural areas. It is easy and effective to develop community education in urban area and difficult in the village. But the farmers demands for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greatly. This article explores mainly about combining the the rural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to develop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with the successful educa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city to help the farmers to solve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on the platform.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融合;研究
Key words: the rural areas;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combination; research
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要求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办学网络。各省、市(地)可依托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院校以及社区科普学校等设立社区教育指导机构,统筹指导本区域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并提出2020年达到总体目标为“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居民参与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至此,我国从上世纪末提出发展社区教育以来,历经了艰难的探索、试点的尝试和实践经验的摸索,如今得到了政府引领、全民共识、目标明确、大力推展的新阶段。而农村开展社区教育恰恰是迫切的刚性需求,由此,探讨当前农村与社区教育的融合迫在眉睫。
一、农村都有哪些人
随着我国城市市容市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与集镇化发展如火如荼,高速公路、涵洞桥梁、高铁等各类轨道交通快节奏推进,以及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来第二、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业态状况;城市吸纳融入了大量的、年轻的农民兄弟姐妹。2015年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亿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亿人,增长0.4%;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农民成了“现代化的掉队者”的代名词,萎缩的农村慢慢也成为“老幼病残和弱势农民”留守地。“产业结构上的工业化、地理空间上的城市化和社会身份上的市民化”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变异为“中心边缘”两个极端的畸形结构,成为社会的隐痛。当前农村常住人口机构发生了极大变化,青壮年单向流动到城镇,造成农村人口“精英流失、老龄化、幼年化和女性化”现象特别严重,主要是家庭主妇、55岁左右的老农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也就是人民常常戏称的“386199特种部队”。严重的人口单向流动,造成农村人口在数量和质量构成上的整体下降。
二、农村最需要什么
边缘农村在服从中心城市建设中被长期抽取劳动力、智力和原材料等资源,结果是农民日渐被现代化的舞台所抛弃。那么,留守在农村人们究竟需要什么?
一是大量的、越来越多的离开土地的农民唯一的出路就是去城市打工,依靠出力气赚钱养家糊口。但当前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均处低迷时期,加上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机械手等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密集型的、底层次的工作及岗位也随之大幅减少,逼迫农民必须学会另外的工作技能,才能在离开土地后生存下去。二是大量的好田好地成了道路和高楼大厦之后不得不进行了一系列的山地平整、坡改梯,如今农村的作物品种、种植结构以及农业机械的普及等各个方面均需要进行培训和业务指导。
(二)确认身份,享受红利
农民变居民是我们共同的期待,现实却是农民游走在边缘地带:既不是过去的农民,也成不了现代的城里人。我国取消非农户口意味着很大一部分失去或者离开土地的农民消失了农村户口与农民身份,尤其是2亿多长时间不在农村居住与生活的农民工根本已经算不上农村人了。尽管国家陆续发布了农村养老、医疗、低保等各种社会福利待遇试图与城镇对接,但我国财政负担能力十分有限,覆盖率非常低、补助费用和惠及农民十分有限。由此,这庞大的、约占国民六分之一的、缺地少地甚至无地的农民群体仿佛成了游离体制之外的“浮萍”。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在精神、物质与生态文明产能等新常态均需要长期的计划和耐心,短期必然牺牲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但相比于强刺激所带来的短暂经济复苏,改革红利将更为持久。我们要将改革红利惠及民众,让农民分享福祉。
(三)紧跟形势,顺应发展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革,社会分工在分分秒秒的诞生与变化着;三农的时局状态和管理理念也不断的翻新花样,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加强学习、顺势而为。一是顺应以“市场化、智能化、全球化、产业化、区域化、生态循环、融合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的走向。二是适应未来“可持续农业发展、多功能与产业融合、优质安全食品与生态友好、高效、现代科技武装、竞争力”等特点的农业转型。三是树立“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土地流转、产生规模效益就需要引进资金以及对基础设施进行投入、需要通过引进科技和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需要引进管理人才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要科学种植高效管理与降低成本、以实现规模化与数字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现代农业意识。
一是我国淳朴的民风、手艺的传承、家风家规等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期待进行全局性发掘与传承。二是空巢老人、流守儿童以及快节奏状态的农民需要心理疏导,人口老龄化以来居家养老、集中安置等生老病死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规范的管理与引导。三是人们过于浮躁和急功近利、疲于争夺功名利禄,以及我国传统中那些“官本位、潜规则、圈子、人情”等糟粕文化的熏染,还有外来甚至是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渗透与侵蚀文化影响;致使民风日下,到了不惩治不行的时候了。四是国人根深蒂固的追大求全、摊大饼、铺张浪费亟待改观,还有一些不好的乡俗民风(如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恶作剧式的闹洞房、坟墓占地等)以及牌桌赌博之分盛行,再有年轻人基本上都不会种庄稼,以及新形势下培育企业加农户式产业和农业工人刻不容缓。
三、对症下药见效快
我国正处于“农民工进城趋势放缓、政府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三项耦合的战略机遇,农村突出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变市民转变过程中心理问题、心智疏导以及树雄心、立壮志、学本领、重教化”等问题,均可以通过当前势如破竹的“社区教育”共同解决和服务好!以社区教育开创农村新天地。
(一)树雄心,牢固树立勤劳致富思想
我国农村尚不够富裕,要通过社区教育充分激发他们自身强烈的致富愿望。一是宣传教化。通过社区教育大力弘扬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利用当地村干部进村入户和村里威望人员一对一的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媒体宣讲、文化下乡等方式激发群众致富热情,营造“好逸恶劳者耻、勤劳致富者荣”的氛围。二是强化手段。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加大对赌博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让群众知法、懂法、敬法,自觉远离不良陋习,引导群众自觉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发展产业及脱贫致富上来。采取宣传教育和法治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敦促子女履行赡养义务,促进家庭和谐。三是典型引领。通过抓典型、树典型、扬典型带动和唤醒人人发家致富意识。要求村民看“财富经、走遍中国”等农民致富节目,有组织的并选择与当地相似与接近的例子、项目,请村民集体观看并畅谈观后感以及各自的意见与建议。
一是推进农村产业,为农民工返乡营造创业、兴业、乐业的良好环境。探索尝试“进退联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寻求短期资金、打通新市场途径、克服运作难题,让积累了一定技术、资金和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让个个回乡创业者都成为辐射源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也从源头上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成为优化农民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加大农村投入、提高生产能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二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农村经济既要经济效益,更要生态平衡;决不以牺牲资源或导致污染干出一些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得不偿失的事情。三是采用“农户+企业、资金+土地及山水资源、农民+投资商、生产+定单”等方式,开办“家族企业、乡镇产业”、“村、组、户办企业”等形式,通过“特色产业、庭院经济、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生物医药、整治荒山”等各种样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三)学技能,提高村民实业兴家技能
社区教育是农村提高农民发展能力的主阵地,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一是抓培训、学技能。就业是民生根本,更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积极宣传农民工短期技能培训政策,引导农民工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对因缺技术、耕地少的农民实施就业培训,提升其发展能力。对参加电车缝纫、电工、电脑、汽车驾驶等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进行专项补贴,帮助贫困初高中毕业生免费进入职业学校。有选择的组织村民进行畜禽养殖、养蜂和蔬菜种植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传授电子商务知识和微商销售技巧,辅助农村建立电商中心并及时把农副产品售卖出去。二是抓对接、保就业。依托当地职业学校和乡镇农业培训学校,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确保农民不仅学得好,还能稳就业。三是抓帮扶、促就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安排贫困群众在城管、环卫、园林等公益性岗位就业。通过“理论培训、实地观摩、现场指导、跟踪服务、总结交流”等方式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促其用一技之长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后劲。
(四)立壮志,以传统耕作方式生产绿色食品
社区教育要整合农村当地农业、农机、畜牧等农业资源。一是加快转型,全力培育绿色产业。坚持产业发展以生态化为取向,生态建设以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让产业结构更优、发展模式更绿、经济质量更好,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得益彰。强化科技支撑、深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发挥特色资源品牌,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当地绿色产业发展体系。二是做好绿色产品,保障舌尖安全。以粮食安全为前提发展无公害无农药绿色食品、推广无化肥有机食品、杜绝转基因食品,用安全保质量、用质量换健康、用健康换长寿,提高国民幸福指数。
(五)重教化,助推农村文化教育转型
近年来农村学校无论是校容校貌、师资团队、教学研究还是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都在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这点我们毋庸置疑,一切按照正常状态推进即可。社区教育与农村教育的融合主要实现以下目的。
1、统筹包揽校外教育。一是要整合优化当地学校、图书、文化站等各类机构及其所拥有的资源,重点服务于中小学生课堂之外和流失儿童假期学习与娱乐活动。通过学校、教师、学生来影响家长,进而促进各个家庭、村组(社区)提升,最终达到教育、文化、道德、法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是在村委会建立假期学校(或四点半学堂),通过征集志愿者组建学习辅导员和琴棋书画、乐器舞蹈武术等民间艺人或教练。三是利用假期孩子和家长相处时间较为完整和长久的好机会施行家庭和社区教育,树立“放假只是相对于上课而言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要义并没有改变。只不过上课是学生集中坐在教室里听老师授课、学习文化知识,但暑假却是在玩乐中拓展知识领域,寓学习与娱乐之中”等新观念。四是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督促家长定期与孩子见面、通话、视频或写信。
2、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农民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的工作,更是农村发展社区教育的切入点。一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在思想、行动和心理上真正融入和适应集镇或城市,能够安居乐业。社区教育要通过互联网+、OTO模式帮助进城农民在精神、心理和文化、邻里互助、交通安全、文明礼仪、公共道德和生活常识等常用必备知识提高。同时,“新市民”也可以把一些农业知识教给城里人,互相沟通认识并增加归属感。二是以三向思维根治城乡二元结构诟病。通过向左进城”让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成为市民,助其解决购房、购车、教育、社保、医保、养老等问题,也像城里人一样缴纳养老、工伤、医疗、失业和计生保险,一样享受退休后的“吉祥三宝(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待遇;通过“向右入镇”让绝大多数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推进小城镇发展,共享社区教育资源;“向上提升”打通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消除种种歧视,让农民站在一个公平的社会平台上,其子女也一样享受免费就近的义务教育。
(六)固初心,挖掘传承当地乡土文化
一是尽可能的保持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乡容村貌,把农村建设的更加像农村;把乡村旅游作为撬动当地农民创业和拉动第三产业的杠杆。二是尽量规避当前贫困地区最悲哀的两件事情无休止的重演(贷款盖房子、借钱娶媳妇,媳妇、儿子一起出去打工后基本上20年左右也不会再回来长住;二三十年后房子又落后了,父母还完钱后这辈子基本上也就走完了!)鼓励、扶持农民到集镇、县城或打工所在地购房,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并成为城市的主人,也为消化当前三四线城市尤其是县城和乡镇严重的房地产过剩敬献微薄之力。三是对特殊的民族、环境或特殊的地质地貌以及风土人情等涉及到传承的村寨或部落,要统筹长远规划、重金扶持,因陋就势、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打造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以原生态的文化传承确保其持久的动力和不竭的资源。
本论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014A03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职成〔2016〕4号《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2016年6月28日
【2】陈富坤《倡导极简主义理念 精心打造绿色十堰》《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院学院)学报》2016年6月 第1期
【3】陈晟洁《借鉴国学精髓,构建现代财政;确保大国财政在治国理政中的核心地位》《十堰财政》2016、5
【4】刘奇《农民市民化需要“三向思维”》《学习时报》2015年3月17日
作者简介
陈富坤:男,湖北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社区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