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办单位:湖北开放大学 湖北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

十堰分站  
切换至:
首页 > 魅力十堰 > 人文历史

魅力十堰

利用i-国学实验室平台 让边远山区稀缺师资岗位成为“香饽饽”

上传时间:2020-10-23

利用i-国学实验室平台

让边远山区稀缺师资岗位成为“香饽饽”

陈富坤

十堰广播电视大学、十堰教育学院;湖北 十堰442000

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文化自信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沉淀和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然而,人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遍认知、认同乃至内化于心,进而与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融为一体尚需时日。由此,我想到了“i-国学实验室平台和边远山区稀缺教师现象”,迫切需要通过一个国学实验室平台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进而为文化自信得到进一步彰显、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付诸于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们对田园生活梦的向往毋庸置疑,那种“寄情于山、放飞自然、采菊东篱、悠见南山”的遐想更是正处于身体健康、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还想奉献的中老年人最为追崇的清享晚年生活方式。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憧憬着退休后至少在十五年的时间里身体健康、衣食无忧,能够在某个山清水秀的乡村校园里讲讲课、育育人、读读书、看看报、种种地、锄锄草、溜溜弯、种点菜、浇点花、养点鸟、做些活、干些事、老有所乐的有所作为……

推及知人,我随机性分享了一下我的田园生活梦,没想到趣味相投者不计其数。我便尝试着采访了一些在广场、公园、小区以及博物馆、美术馆周边空地附近的人们,这些在边上吹拉弹唱、在地上龙飞凤舞、在场中翩翩起舞乃至随处可见弄枪使棒、舞剑挥扇、民间杂耍者,他们个个心态乐观、精神矍铄、身怀绝技的中老年人听到我的想法后,一个个求之不得但均苦于求之无门和无用武之地。这种怡情、别致、恬淡、养身、安逸却大多闲置的宝贵资源,与我国老年化、长寿化、城镇化、小康化后边远山区稀缺师资岗位奇缺的现状反差太大!

山村为什么缺教师?人们对城市的向往,农村教师总是想方设法的往乡镇、县城和市州政府所在地调动;对稀缺人才的争夺,有一技之长者往往被行政、企业或者“大学校、好学校”挖走;委以重任的厚望,大多数优秀教师自然而然、脱颖而出的成为学校的中层干部、校领导进而到更大的学校发挥领导作用;愿意扎根基层乡村的教师越来越少,除了个别奉献精神强、对乡情分外眷恋、甘于平淡与寂寞的定力外,世俗偏见、谈婚论嫁、经济拮据、环境卫生、医疗条件等客观因素的负面影响层出不穷;211高校甚至本科院校的毕业生都不愿意或者很难深入到乡村任教,甚至连边远贫困乡村的贫困户家的孩子也不愿意报考国家免费师范生,他们珍惜每一次飞出山沟和在驻留都市打拼的机会,可想而知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的孩子,更别说让城市里的孩子到乡村小学去任教。

缺什么样的教师?一是缺专职的音乐、艺术、书法绘画,造诣深厚、经验丰富、岁月积淀、阅历丰富,术业有专攻的老师。二是缺敬业奉献、扎根基层、热爱农村、了解农村的教师,缺“因共同的爱好而能够在群聚中交流提升、因超乎一般的组织能力而聚团演绎展示、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富足而长聚不散、因没有升学压力或者岗位职称等晋升晋级而潜心静气、因无忧无虑且乐在其中而奉献与分享”的老师。教育本该是单纯的、崇高的……教师也该是专业的、执着的、无私的、奉献的……教学更该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由此,只有这些没有功名利禄的羁绊、没有后顾之忧的干扰、没有患得患失的顾虑,更有愉悦身心、乐在其中者,他们才更能够志存高远而又心无旁骛的培养出好学生。

哪些人才有资格去?一是一技之长,在业内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能够游刃有余的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二是乐于奉献,不求回报;不给学校、学生、家人增加负担或额外要求,有组织并能够发现、引导及整合当地传统文化或优势资源。三是身体健康,家庭支持,有完全的生活自理能力;夫妇双方均能够参与或另一方能够为当地无私奉献者优先。四是属地管理,当地人或长期工作、生活并熟悉稀缺岗位所在地的人员优先,重点培育这些既有声誉者以及当地德行卓著者、名誉威望突出者成为重构、回归乡村社会秩序的乡贤,成为立德、立言、立行、立功的典范;服从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五是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优中选优,良性循环,形成机制。六是熟练运用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能够通过互联网或自媒体等手段将稀缺资源和好的做法广为传播。

为这些志愿者提供哪些基本条件?为这些奉献者提供教学平台、教育对象、食宿场所、躬耕泥土等正常开展教学及个人生活必须的条件,重点推荐选择有菜园、苗圃、经济林、耕地等有望打造成为“山村留学和游学基地”潜质的学校。不要对这丁点投而担忧今后是否闲置等疑虑,这种专家集萃、老少同乐的耕读、田园式游学方式,即便是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都长大或者离开,这里必将成为老龄化社会后“一塌难求的养老圣地”!对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甚至会成为城里高素质、高收入家庭更为“一校难求的山村留学”新模式,反正我个人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趋势!

探寻填补偏远山区稀缺岗位教师路径?目前受机制体制等束缚,初期建议个人自愿并做出必要的承诺后毛遂自荐;逐渐鼓励成立公益性微薄获利的企业,整合奉献者、赞助者和需求者三者的需求意愿后调配;最终实现政府出台政策、划拨专项经费、督导监管,供需双方通过“i-国学实验室”网络平台及其工作人员的科学统筹下无缝对接。让这些志愿者常心甘情愿的留常在乡村、常惠乡村,避免再步因晋升晋级而被动、被迫等客观原因或功利式乡村支教弊端后尘。

“i-国学实验室”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促进社会和谐、普及民众学习国学知识,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于2015年6月启动了由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承办的“i-国学实验室”项目。该平台立足十堰,通过线下在展示特色活动中打造当地的国学教育品牌,线上传播各地的经典、经验、做法等特色文化;让国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居民重视传统、热爱国学的兴趣,认同并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为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智力支持。

该平台对接奇缺教师岗位的措施有哪些?一是立足边缘稀缺。在i-国学实验室网站增加“边远山区稀缺师资岗位的学校及志愿者”申请专栏,协调政府划拨专项经费、评估学校必备设施、沟通志愿者的调配等。二是夯实线下活动。加大地方文化发掘、整理与研究,密切当地乡贤联系,督导对接点常态化开展书法、绘画、声乐、曲艺、民俗等当地特色的专家讲座和读书沙龙活动,把本地文化推出去、外地的特色引进来,定期举办“地方风土人情及传统民俗文化进校园、进村庄、进社区”微视频大赛。通过带着爸妈学国学、书香校园与家庭等形式让传统国学进学校、进课堂、进家庭、进村庄、进社区,由培育学生国学素养、到以学生带动家长、再由家长带动乡村居民弘扬传统文化。三是着力线上分享。通过网络把有观赏性、耐人寻味的“教演、学习、游学、习作、实践”等过程广为传播,并追踪曝光那些依然在唯升学率、填鸭式、浇灌式的传统落后的教学现象,营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寓教于乐、游学体验、动手实践、因材施教、身心愉悦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乡村游学方式。四是拔高推广普及。将“i-国学实验室”做得专、做得精、做得深、出特色的志愿者竖为典型;有看点,使其内容新颖、引人入胜;有动点,能诱发讨论人群交流或热议;有亮点,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有卖点,推介当地物美价廉、物有所值及特色特产服务;有特点,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地域特色,打造小而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小而雅、小而幽、小而清、小而静的山乡游学乐园。总之,以“诵经典、写经典、唱经典、舞经典、画经典、演经典”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传统国学和中华文化渗透于国民日常生活。让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通过竞争机制获得施展才能的天地,让边远山区稀缺师资岗位成为“香饽饽”。

 

作者简介

陈富坤(1973年5月-),男,湖北郧阳人,十堰电大(教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社区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和社区教育;联系方式13872799729(也是微信号)、sycfk@126.com。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师〔2018〕7号

◆ 教育部、财政部研究制定《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一批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

◆ 我国将在2018年至2020年招募1万名讲学教师,首批讲学教师应于2018年秋季到位

◆ 讲学教师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鼓励考核合格的连续讲学

在河北省西部革命老区阜平县,有一个叫马兰村的小村庄,寂静的村庄里经常传出小提琴、手风琴、吉他、电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而这些优美的旋律,竟然出自一个个十来岁的山村孩子之手。他们的老师,是北京市公安局科技处退休民警邓小岚。 (《面对面》 20181014)

主办:湖北开放大学  
扫描二维码
进入APP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