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高规格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部署,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一起动手,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传递出哪些信息,未来美丽中国如何建设呢?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情况做出了三个重要判断,那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这个压力叠加主要指的我们排放物大气、水、土壤污染排放,都在陆续达峰。我们现在还处在经济增长和环境排放挂钩的阶段还没有脱钩,又处在一个爬坡的时期,这个时期环境压力是最大的,也是最艰难的一个时期。”王一鸣认为:“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一个崭新的理念和思想,也凸显了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要把老百姓的诉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放在心上,还有就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体现了中国的这种大国理念,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种思想,这个也是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个最积极的贡献。”
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老百姓对生态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是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以前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这种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要满足老百姓对生态的需求,任务艰巨,它需要方方面面的攻坚。
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说:“总书记这次谈,我觉得是一种很深刻的认识,比如东南部单位国土面积,差不多每平方公里有600人左右,有的还更密集,而发达国家每平方公里大概有30多个人,有的才几个人,所以要达到同样环境质量目标的话,就人均就个体而言,我们要付出更高的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有压力、有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机遇。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让我们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到了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怎样跨过这个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个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我们把它称为绿色现代化。从黑色发展到可持续发展,进而到绿色发展。黑色发展很明确了,就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可持续发展是不给子孙造孽,绿色发展我们就称之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它是一个全新的现代化。”
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全国338个城市1436个站点的监测数据,每天都会汇聚到这里,对老百姓关心的大气、水、土壤的质量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在这里,不仅能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还能看出环境质量几年来发生的变化。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柏仇勇向记者介绍,全国三大重点区域: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从2013年到2017年,从图的颜色来看,颜色越向绿的方向转变,说明空气环境质量越好。2017年以后,重污染的天数明显减少,蓝天白云明显增多,京津冀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PM2.5的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39.6%、34.3%和27.7%,超额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近来年,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安排和扎实举措,有力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美丽中国”究竟怎么建?这就是要加快构建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在内的五大生态文明体系。
目前我国生态产业、环保产业迅猛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已经连续5年净利润增速在15%以上。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从打赢蓝天保卫战到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表示,人民需要环境质量改善什么,政府就应该做什么:“我们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无论我们自身,同时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如何指导地方做好各项工作,这是我们一个责任。”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主攻目标是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要完成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幅图。
柏仇勇说:17年的全国水环境质量到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阶段,到了相持阶段,它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整个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转型。”污染防治,就要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抓住薄弱环节集中攻坚,力争在大气、水、土三大领域,扎扎实实地打好几场标志性战役!““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这三个突出问题是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现在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以上城市,要在去年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地级以上城市要在2020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生态环境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司长邱启文指出:“2018年底前,要摸清农用地污染的一些分布、面积,以及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要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风险情况,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也是艰巨的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
邹首民表示:“我们会把这些工作进一步做好做深,真正发挥科技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作用,按照总书记讲话的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经过三年攻坚行动,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一定会得到明显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南。美丽中国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个新征程中,不仅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要建设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保障,更要在实践中啃下一块块的硬骨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这是最普惠的民生大计,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为这些人撑腰
原因很简单,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压力下,有些干部以“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心态不作为,而一些想干事的干部又心有顾虑,这份《意见》的一个鲜明主题就是“优胜劣汰”,抓手就是建立两个机制: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用十九大报告的话说就是“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打老虎、拍苍蝇,完善巡视制度,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官场为之肃然。但高压之下,一些干部玩起了“躲猫猫”,不作为慢作为,庸政懒政怠政、改革勇气锐气弱化的现象也很突出。有的明哲保身、“爱惜羽毛”,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所谓“开明绅士”,甚至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无动于衷、置身事外;有的见风使舵、投机钻营,对自己政治前途有利的就上,没利的就躲,遇到重大政治事件和敏感问题没有态度,甚至故意耍滑头、当“墙头草”。这些人表面上很风光,但骨头不硬,关键时刻靠不住。如果干部队伍中这样的人多了,就会贻害党和人民事业。
以前权力部门有油水,干部争着去,但现在权力越大、风险越大,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同等级别待遇的“清水衙门”反倒成了香饽饽。
这种“软抵抗”“不作为”是官僚机器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应激反应。一些干部心存侥幸,觉得中央政策可能是一阵风,躲躲就过去了。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十八大以来一些管党治党的好经验好做法,会常态化。想不干事以“待机守时”的官油子们,日子不好混了。“坚持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根据具体情节该免职的免职、该调整的调整、该降职的降职,使能上能下成为常态。”清理的就是这批“尸位素餐”的、老百姓俗称“占着XX不XX”的庸劣之辈。如某单位领导因为怕担风险,把正常的职工福利以反腐倡廉、反对“四风”的理由停掉了,就走入另一个极端。这种机械执行纪律规定看似严格,其实是典型的不担当。其实,只要合规合法,就应该理直气壮,有什么好怕的呢?
“重实干重实绩”。提出好干部的标准有“五个过硬”: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而且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重点考核对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也就是习近平一直强调的“落实”问题。照顾复杂现实,按照不同区域、战线、层级干部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和方式方法,体现差异化。完善政绩考核,解决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考核结果要同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结合起来。考察干部“既看日常工作中的担当,又看大事要事难事中的表现”“坚持有为才有位,突出实践实干实效,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对个性鲜明、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符合条件的要大胆使用”“使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鼓励,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
广大干部后顾之忧就是犯了错误怎么办?毕竟人非圣贤,工作如果出了差错是不是一票否决?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中央号召敢闯敢试敢干,摸着石头过河,总会有一脚踩空的时候。所以,容错纠错机制很重要。
习近平提出用三个“区分开来”对待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和违纪违法?一是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二是把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三是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明确两条线:纪律红线和法律底线,只要不触犯这两条线,失误错误都可以综合分析后认定。谁来认定?各级党委(党组)及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
容错纠错机制其实在很多地方已经试行多年,《陕西省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办法(试行)》提出,相关单位或个人受到问责追责时,认为符合容错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部门提出申请,受理机关或部门在调查核实后要做出认定反馈。对容错的单位或个人,在年度考核、干部提拔任用、职级职称晋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后备干部资格等方面不受影响。
只要各级党委(党组)、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能秉持一颗公心,“对该容的大胆容错,不该容的坚决不容”,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敢于为干事创业的干部担当、主持正义,容错纠错机制是可以发挥正向作用的。
某些单位“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一个单位风气不正,跟“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作风很有关系。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承担责任是关键。相信邪不压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还是多数,《意见》就是给真正用心干事的干部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