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为古庸国故址。春秋楚灭庸置县,秦、西汉为
上庸县,属
汉中郡。 东汉至南齐为
上庸郡。西魏因
黄竹岭之竹色黄,改名竹山。商代前为汉水流域重要部落方国,称
庸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庸地复置上庸县,改隶汉中郡,属
梁州。
552年(西魏废帝元年),改安城为竹山。北周时,改上庸县为
孔阳县。
598年(文帝开皇十八年),改孔阳县为上庸县,改
罗州为
房州,领上庸、竹山、光迁、
永清4县。
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改房州为
房陵郡,治竹山。唐初沿隋制。
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废迁州,置房州,治竹山,领房陵、竹山、永清、上庸4县,属山南东道。
742年(玄宗天宝元年),改房州为房陵郡。758年(肃宗乾元元年),复房州,竹山属之。五代时,上庸、竹山仍属房州。 宋初沿旧制。
986年(北宋太宗雍熙三年),省上庸入竹山,仍隶房州。
1130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置金、均、房州镇抚使,属利州路。
1135年(高宗绍兴五年),隶襄阳路。
1141年(绍兴十年),置金、房、达、开安抚使,改属
利州路,房州领房县、竹山2县。元沿宋制。
1342年(顺帝至正二年),省房陵入房州,竹山仍隶房州,属襄阳路。
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改襄阳为府,领竹山、房县、上津、郧县等县。1374年(洪武七年),省竹山入房县,属湖广布政使司
襄阳府。
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竹山县,仍属襄阳府。
1476年(宪宗成化十二年),设郧阳府,竹山属之,同时割竹山县西尹店社置竹溪县。清沿明制。
1664年(圣祖康熙三年),
郧阳府属湖北布政使司,领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保康6县。
1821年(宣宗道光元年),割竹山、竹溪、房县之南乡置白河厅(柳林白河口)。
1864年(穆宗同治三年)裁白河厅,复原制。
民国初,全国实行省、道、县制,竹山属湖北省襄阳道。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改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元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竹山,竹山隶属陕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后改为两郧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竹山隶属中南行政区湖北省郧阳专员公署。
1950年2月1日,改属郧阳地区专员公署,竹山隶之。
1952年襄郧合并,隶属襄阳专区专员公署。
1965年,复设郧阳专区,竹山隶属郧阳专区行政公署。
1970年,专区改称地区,竹山隶属郧阳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10月,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地市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地级),竹山县隶属十堰市。
截至2010年底,竹山县辖9个镇、8个乡,共有19个居委会、279个村委会。总人口417081人,有汉、回、壮、蒙、满等8个民族。辖9镇8乡个村,
截至2014年,竹山县总户数14.9万户,年末户籍总人口为46.7万人,男性人口255090人,女性人口209705人;常住人口41.29万人,城镇化率35.82%。人口出生率为12.23‰,人口死亡率为6.1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1‰。
[9]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竹山县常住人口为346069人。
[18]
民族
地理环境
竹山县位于湖北省西北秦巴山区腹地,
十堰市西南。东邻
房县,北界郧阳,西北邻
陕西省白河县,西交
竹溪县、陕西
旬阳县,南接神架林区、重庆市
巫溪县。地处鄂西北山地,北属
武当山,南属
大巴山。竹山县地跨东经109°32—110°25’、北纬31°30’— 32°37’之间。县境东西最大横距81.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23.5公里。全县版图面积3586平方公里
[20] 。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竹山县为湘鄂西片区。
[10]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background: url("https://api.map.baidu.com/images/blank.gif"); width: 14px; height: 21px; left: 382px; top: 140px; z-index: -6446060;">
© 2022 Baidu - GS(2021)6026号 - 甲测资字11111342 - 京ICP证030173号 - Data © 长地万方
竹山县
地形地貌
竹山县地跨东经lO9°32—IlO°25’、北纬31°30’— 32°37’之间。东连房县,西交竹溪县、陕西 句阳,南接神龙架林区、四川 巫溪,北邻郧县、陕西白河县。县治城关镇东南距省会武汉市682公里,东北距郧阳行署驻地十堰市172公里。县境东西最大横距81.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23.5公里。总面积3,582.4平方公里,折合为537.93万亩,其中山林2,690.864亩,耕地850,997亩(水田132,171亩)水面87,695亩,其他1,749,764亩。
地形
全县地势由南、西向东北倾斜,特点是高差大,坡度陡,切割深。以官渡公社的瓦桑河巨型断裂为界,南为高山区,东南为二高山、低山区,中南为低山区,北为高山、二高山、低山区,西北为二高山区,中西部为低山、平丘、盆地区。海拔高差2,520米。境内最高点是葱坪山,海拔2,740.4米,最低是尼姑河口,海拔220米。山脉境内各山由两大山系构成。绵亘县西北的双星寨、韩家山、天堂寨、圣母山,陕西省旬阳、白河县交界,在县境东北的沧浪山、马槽山、野人山、界岭山,与郧县交界;属于由西向东定向,海拔在l,500米以上,属秦岭东延余脉的界岭——武当山系。在县境东南的龙王岭、白岩寨、竹山垭子,与房县、神农架林区交界,位于县境西南部的黄宝山、黄家坪、黄龙山尖、南天门、苦菜地子、葱坪,竹溪、四川巫溪交界;由南向北定向,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属大巴山系。此外,九华山、云霄观,在县境中南部,海拔在l,000米以上;宝丰山,十转山,霍山在县境中部和中西部,海拔在600米以下。
水系
全县有大小河流646条,其中长流河98条,季节河548条。河流共长2,740.7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57公里。河床稳定,多由粗砂砾石组成。堵河,发源于陕西镇坪县杉树坪及神农架台子上,流向自西、南向东北,由竹溪泗河和房县九道梁河入境,于尼姑河口出境,为水上运输主要航道。此外,还有深河、洪坪河、公祖河、霍河可以通航,其余只供灌溉,流放竹、木排。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37亿立方米,最大流量为4.14立方米/秒,最小0.2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76.4万吨,年侵蚀指数每平方公里为l,043吨。
气候
竹山虽为副亚热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属北温带,但地处汉江、堵河盆地,又为高温区,热量比较充足。年平均气温10.2℃至15.6℃,最冷月(1月)一1.9℃至3.1℃,极端最低气温一9.9℃(1956年1月21日) ;最热月(7月)21.7℃至27.7℃,极端最高气温43.4℃(1966年7月20日),为全省极端最高气温之最。日照时数年平均1,650.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05.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始霜10月10日,终霜3月20日,年平均无霜期由中部地区的252.8天,向四周递减到163.4天。年平均降雪20天左右。全年多偏西南风。
自然灾害
主要是干旱、洪涝、低温、秋寒及冰雹。据竹山气象站对1952年至1981年降雨量的分析,30年中正常年景只有9年,其余都有程度不同的灾害。1958年7月,1975年8月,1980年6月三次暴雨的洪水,使沿河两岸庄稼一扫而光,颗粒无收,损失惨重。秋寒,按每年大于25天计算,平均5年2次,以堵河河谷中、西部丘陵,西南、东南边界山区最严重,2年次。低温,按每年大于12天计算,平均5年2次。
土壤
黄棕壤占l,527,592亩,黄棕壤性土占2,315.845亩,两项合计面积最大,占全县总面积71.4%。黄沙泥土占625,652亩,黄泥土占715,045亩,石渣子土占l,648.966亩,细石皮占433,204亩,黄灰包土占282,671亩,森林黄灰包土占244,702亩,黄石渣子灰包土占304,868亩,这7个土种在全县分布最广,占全县总面积的79.1%。分布在北部的,主要是云母片岩发育的粗骼土壤;东部沿河低丘,有少数第四纪沉积物发育的土壤,如黄棕壤和粘土黄褐土;中西部主要有水稻土,第四纪粘土黄棕壤、红沙岩黄棕壤,土层深厚,地势平缓,肥力较高,加之生产基础较好,是竹山的主要产粮区;南部高山区主要为云母片岩风化物发育的粗骼土壤及高山森林土壤。
生态地位重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江汉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纵贯县南北的堵河流域生态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的成效。